有关《童真备忘录Too》
2014年8月18日 上午12:00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大众书展新书分享的部分内容。
有关《童真备忘录Too》
《童真备忘录Too》里的文章,其实并不是新作。看我这把年纪,不可能有那么小的孩子吧?孙子可能就差不多了。
其实那是我在1995年到1999年间,也就20年前在星洲日报写的专栏文章。那几年里,我一共写了80多篇文章,记录了儿子小熙和阿靖从1岁多到6岁的童年趣事。相信有些朋友当年也曾在报纸读过这些文章。那时我还常常听到一些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说:我是看着你儿子长大的。
2000年,我出版了第一本《童真备忘录》,但因为篇幅的关系,出版社只选了前面的40篇文章,剩下的40多篇,收了10多年,终于决定把它结集出版。为了延续第一本,书名就叫《童真备忘录Too》,Too也可以是Two(二)的意思。出版这本书的原因,并不是要重出江湖再当作家,也不是希望靠卖书赚钱,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只想把两个儿子的成长记录,完整地保留下来。我在想,如果书真的吨得太多,以后就拿来当儿子婚礼的door gift。
作者与读者: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
我想,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有一套不同的亲子方式,教育方式,但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我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也读了一些台湾作家如龙应台、小野、朱天心写的亲子文章。那时很惊讶的发现,他们家的孩子,也玩着跟我家孩子一样的游戏。老大和老二的性格,也有着同样的差别。孩子们古灵精怪的想法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记得那时也有些同学读了我的文章后告诉我:我的孩子其实跟你的孩子一样有趣,分别只是在于我没有写出来。
而我写这些文章,除了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童年趣事,也间接记录了自己的育儿经验,我和老公与孩子的互动。它也让我在与孩子在一起时,更细心的去观察他们,去思考我的育儿方式,同时建立出一个亲密的亲子关系。
作为一个作者,我们都一直强调我们不是在教人怎样教孩子,而只是跟读者分享我们的亲子经验。因为教育孩子不能一成不变,有样学样,每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因材施教”。但作为一个读者,我却发现从别人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别人的育儿方式,有时对自己的孩子束手无策时,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或者从某些相似的情况中发现孩子的问题。
《童真备忘录Too》里的好些文章,记录了我怎样应对孩子的问题以及我的发现。比如〈小蚂蚁阿靖历险记〉写的是老二阿靖不肯吃饭而我怎样骗他吃饭,〈孤独的故事大王〉写的是老大小熙突然很爱说骗话,后来我才发现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忽略了他。〈要来接我放学哦!〉写的是一个小孩如何渴望妈妈来接他放学。我希望大家读了这些文章,除了觉得很好笑,很有趣之外,也能有一点发现,一点感悟。
个人收获:回头看,亲子关系,最好的纪念
这本书迟了十多年出版,在某些部分来说也许过时了。比如,当时我们的孩子都没有太多电动游戏,更没有手机ipad什么的,绝对没有低头一族的问题。但我发现它迟出的价值却在于让我们有机会回头看,现在孩子长大了,我们更能够清楚的看见以前的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亲子关系到底够不够好。
我自己就领悟到,再忙也要贴近孩子的心。拨出时间陪他们,听他们说话,了解他们在学校的情况,让他们习惯跟你倾诉。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可以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的。一个愿意跟你说话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
这本书的序文,是大儿子小熙写的。他让我知道,孩子心中是怎样想我们父母的,他们要的是什么,珍惜的是什么。儿子说父母给了他们最大的自由,这一点,也许在他们小的时候看不出来,那是他们上中学后的事。但他不知道,我们其实在背后静静观察、默默关心。就像放风筝,虽然一直放线,但其实会依风向掌控,确保风筝不会飞错方向。一发现不对就慢慢拉回。可是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它就会断线。这就是我们的方式,我们不会把孩子管得太严,不会对他们有太多要求,更不会在小事上说“不”。你知道吗,如果孩子来问你10件事,你9件都说不可以,那以后他就不再来问你,而是自己偷偷去做了。所以我们常常把“不”保留在重要的时候用,这样才会有效。
重读这些文章,我很庆幸当初把它写了下来,不然真的会忘得一干二净。朋友说,她觉得这是我送给儿子以及他们未来的老婆的最好的礼物。而我的儿子则说,从这书中,他看到了小时候因为太小而没看到的,父母对他们的爱。我想,这是《童真备忘录Too》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
意外收获:小孩与朋友的喜欢
书出版了之后,还有两个意外收获。第一个是,我发现很多小朋友也很喜欢这本书,他们说“很好笑”。第二个是,不少跟我年龄差不多的朋友,孩子都已离开家出去念书,这些妈妈读了《童真备忘录Too》后,勾起了很多孩子小时候的甜蜜回忆。比如〈蛮牛上学记〉里小孩初入学的情形,〈送您一颗感恩的心〉里如何庆祝母亲节,〈吾家有子出远门〉里孩子第一次跟学校去旅行,爸爸妈妈的心情;还有〈上学乐趣多〉里的学校趣事;〈看,他登场了!》孩子第一次上台表演。这些,都是我们的共同回忆。
我想,在幼儿园阶段,开学日、母亲节、运动会、歌舞表演会,到今天依然进行着,这是还未过时部分。
这一本本来只为了满足自己而出的书,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它真的能带给大家一些东西。不管是中年妈妈的回忆,年轻妈妈的感悟和发现,还是小朋友们读了哈哈笑,问妈妈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那样。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意义。
我也鼓励妈妈们,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写下来,尤其现在拍照那么方便,还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更美妙的是,你不一定需要通过报章发表文章,而是随时可以利用blog,面子书与朋友分享。相信我,一些我们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十多二十年后,会变成很有价值的记忆。
9/3/2014
资料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id=365628063509356&story_fbid=72362776437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