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之隔兩種處境-中国报

2014年9月21日 上午12:00

副刊 養生 25 Aug 2014 11:52

報導:方俊心 
圖:連利元

那年代,我们的先祖说不定是邻居,只是下南洋时登上了不同的船只,最后我们落脚马来西亚,他们在一水之隔的印尼。

 独裁者苏哈多1965年利用排华事件迅速上位,1998年重施故伎,致使数以万计华人无辜丧命。在1966年至1998年间,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被禁錮,这是热带的漫长冬夜,春节只能偷偷过,华文要暗地里学。

 1998年,苏哈多政权终于垮台,隨之而来的总统解除了报禁,归还华侨学习与传承文化的权利。苦盼了32年,和煦的春天终于重降这千岛之国。

 本地漫延书房去年9月出版4位苏北(苏门答腊岛北部)棉兰华文文学家的作品。8月初,四位作者韩理光、陈巧音、苏淑英和林来荣首登海外华文书市舞台跟读者交流,也跟马大中文系、拉曼大学中文研究院、漫延书房与文运企业进行了一场交流会,把印华文坛的花香,散播到马六甲海峡的这一端来。

政治排华,被逼焚书

 五六十年代,印华文学曾盛极一时。隨著1960、1966和1998年三次排华事件,华侨逝的逝,逃的逃,留下的在忧心中度过,政治动盪给华侨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口,也中断了华文文学的创作。

 韩理光(阿理)的双亲是教师,父亲毕业于中国复旦大学。她说,原本她家中藏书丰富,但在排华的60年代,“都烧掉了。”

 “我们时常在烧书,亲美的时候烧中文书;亲共的时候烧美国书,烧来烧去,几乎都没有书了。”林来荣心直口快,在交流会中时常引人发噱,此番话却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不只是华文的断层,也是知识的埋葬啊!

 华文学习当然也难逃厄运,学校被关闭,大家禁止上任何华文课。林来荣表示,就连过农历新年,他们也只能低调地过,深恐招致无妄之灾。

偷渡中文书刊入境!

 “对我们来说,书籍是很珍贵的,每一份报刊都小心地收起来,就是翻得破破烂烂了也捨不得丟掉,收起来慢慢地读。”苏淑英分享。

 有机会出国时,他们便趁机把华文书偷运过关,“塞在行李箱底,上面放点食物,再放穿过的、臭臭的衣服,海关就不会去碰了。”林来荣笑道。

 那时较容易取得的书有卫斯理的科幻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琼瑶言情小说、读者文摘等,包括本地风采或姐妹杂誌,都曾餵养求华文若渴的印尼华侨。

 “那时候,新加坡跟马来西亚的广播电台也促进了我们华文的学习,”林来荣补充,“很可惜,可能听眾慢慢减少,后来新加坡就停止播送,我们就没得听了。”

 有些家长坚持要孩子受华文教育,合力办起地下教学,“那时捉得很紧,有些人表面上装成经商,让学生在后面学习,有人来查时,前面就有人扮炒菜,学生在后面帮忙摘菜。”陈巧音说道。

解禁之后第一道曙光

于1998年,印尼爆发黑色五月暴动(排华事件),多行不义的苏哈多政权终于垮台。梅格华蒂(Megawati)上任后,解除了报禁,也把农历新年列为公共假日,昔日的不平等政策逐渐鬆绑。

 经过漫长的打压,1999年,棉兰华文文化界终于迎来第一道曙光——第一份华文报《印广日报》发刊了。这份由吴亦光先生主编的报纸推动不少人自此走上创作之路,陈巧音跟苏淑英便是其二。

 “经过1998年大排华事件,印尼人开始感觉华族是不能被排挤的。华族是他们的一分子,华文文学也是他们文学的一部分。”林来荣眼神坚定。他是印华作协苏北分会执行主席,曾筹办2009和2013年两届的“苏北文学节”。

 当今在印尼,能使用流利华语对谈的,很多是苏哈多上台前接受过完整华文教育的一辈,当禁錮的魔爪伸入,他们的程度已达一定水平,此后自学不成问题。这群人在“解严”后,肩负復兴文化的使命,推动华文文学创作即是一举。

苏北曾是文人逃亡地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廖冰凌博士说,这些年不少学者开始聚焦东南亚,但基于文本难获,印华文学研究尚属处女地。漫延书房此趟选择跟印华作家合作、出版他们的作品,实属难得,提供了大家很好的研究参考。

 林来荣表示,可能是地理位置接近马来西亚的缘故,苏北棉兰华文文学在內容或文字风格上,都跟马来西亚比较接近,相比之下,耶加达或爪哇的文字就带有更浓厚的地方色彩,有时会夹杂印尼口音。

 在中国抗日时期,有些文人透过新加坡逃难到苏北,比如鬱达夫到巴雅公务镇、王任叔到先达(Pematang Siantar)、胡愈之到马达山(Brastagi),他们也影响了当地华文文学的发展。

 稳定的政治局势,提供印华作者安心写作的环境,然而经过三次排华事件,对于一些较敏感的问题,大家还是会尽量避而不谈,创作內容多围绕在个人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感悟,写人、写情、写景。

生死磨难悲欢,化成字!


 在创作上,此趟参与交流的作家们有个共同的起点:原不以作家为志业。

 林来荣70年代就读檳城韩江中学,当时身边好友皆爱写作,耳濡目染下,他也成为爬格子爱好者。有次他的文章被报章录用,他喜出望外,谁知道上篇刊登的当天,报纸即宣布隔天停刊,使下篇成为绝响,这件事一直让他耿耿于心。

 阿理则是为抒发感情而写。1998至2000年间,弟弟因病去世,她自此踏上写作的道路。她的文字一如她的人,素雅质朴,字里行间充满对生活细致的观照,不煽情,就像淡雅的小白花,但也不失幽默趣味。她说,写文章成为她传达对妈妈感情的管道,“很多话不是当面就能讲出来”,妈妈开心,就是她写作最大的动力。

 苏淑英的风格较倾向于记敘,节奏明朗。激发她创作的,是亲戚小孩身上的伤痕。眼见可怜的孩子不被妈妈喜爱,时常遭拳打脚踢,富有正义感的她把此事写出来,受到《印广日报》编辑鼓励,推动她笔耕不輟。

 无独有偶,陈巧音也是受《印广日报》影响而开始写作。那时,报章会刊登字谜游戏,巧音总能猜中,引起主编怀疑。为了证明自己的“能耐”,她尝试写作,获编辑鼓励,十年不曾间断。几年前她先生不幸罹病,在生死边界徘徊,现实不断拷问她的身心,这些关于生命与磨难的种种,一一诚实地现于她的作品里,让人读得纠结。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b40c40102v261.html


大马第一中文原创网!为大家提供有力的写作平台以及丰富的奖品与奖金!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漫延文创网带你一起探索文字,编写你的神话,实践全职网络小说作家!让我们一起走出平凡!

Copyright (C) 2014-2021 www.emany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DREAM SEED SDN BHD (1106398-K)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马来西亚国家法律,我们拒绝色情小说和任何涉及政治立场、宗教批评的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漫延文创网的一切小说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漫延文创网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漫延文创网所提供的小说,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Get it on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