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朔千一直沒有把黏液製作成黏性塑料。
因為原料與成品不能放置在同一個倉庫,那時候也沒有多餘的空間去搭建專門儲存黏性塑料的區域。再加上黏性塑料最大的功用就是製成膠水和顏料,並不是海上生存最迫切的物資,所以徐朔千一直把這些黏液囤著不動。
但現在,他開始對染料和膠水有所需求了。
基地面積越來越大,需要路牌標記;息壤上的東西越來越多,為了便於分類與識別,不同顏色的貼紙都要安排上。
先不談其他的,就徐朔千眼前的一貨架罐頭,到底是來自每一隻海獸?保存期限多久?這都需要標示清楚。
息壤要成為海上求生社群的聚集地,未來勢必會囤積各種各樣的物資。食物、飲水、藥品、衣服、日常用品等等,全部都要分門別類存放。顏料和膠水的需求,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會越來越大。
徐朔千在倉庫區建了一個倉庫與加工廠二合一的建築,把黏液製作成黏性塑料。加工廠底下就是塑藻養殖區,原料可以直接採集利用。
然後他又來到他來到中央建設區,單獨劃分一塊區域給專門生產膠水與顏料的工廠,還單獨給它配置了一塊晶片。
這是因為製作膠水和顏料必須用到一門複雜且成果不穩定的技術——塑料融合技術。透過這門技術,才能把不同顏色的塑料融合到黏性塑料之中,形成可以附著在各種物體表面的顏料或膠水。
塑料融合並不是簡單地把兩種塑料溶解並混合使用,而是要從分子層面上把兩種或以上的塑料拼湊成新的分子結構,形成單一的,新型的塑料種類。
塑料融合技術的運用層面很廣,膠水和顏料只是最基本的運用層面。再深入一點,可以把重塑料和導體塑料融合形成巨型磁鐵,也可以把安全塑料和絕緣塑料融合,提高普通塑料的耐熱、耐寒屬性等。只要是塑料,都有融合的可能性。
但是不同的用途的融合塑料,有不同的融合比例,一點點差別都會融合出不一樣的結果。
每一次融合塑料都要算清楚該打破多少分子結構,該添入多少不同的塑料分子,整個生產工序非常複雜,需要大量的運算、操作、調整、觀察等工序,就算是未來也無法在兼顧整個息壤運轉的同時,進行大量的塑料融合工作。
所以,徐朔千給工廠重新配置了一塊晶片,就像息壤的防禦設施與攻擊設施一樣。
而且這一座工廠也不只是膠水與顏料的生產工廠,而是除了責任號的未來實驗室之外,息壤上第一座具備研究功能的塑料融合實驗工廠。
它可以在不斷生產膠水和顏料的同時,也在不斷進行實驗,融合出各種新型塑料。搞不好有一天,就能突破融合塑料的超級難題,將絕緣塑料和導體塑料融合在一起。
在喜馬拉雅大學裡,有一隻專門的研究團隊也正在研究能不能把絕緣塑料和導體塑料融合在一起。這兩種塑料雖然充滿矛盾,但徐朔千的學弟妹卻找到了其中的關鍵點,正一點點實驗和突破,目前進展還算不錯。
就是不知道徐朔千在擁有了塑料晶片的協助以後,會不會比他們快。
塑料融合實驗工廠的搭建工作進行了一個星期,息壤也在海上繞了一圈,沒有遇到雷霆金槍魚群。
而息壤也在中央建設區的全力運轉之下,完成了一整層的居住區搭建工作。
這一層居住區共有300間套房,兩室一廚一衛,適合2到4人居住,整個樓層最多可容納1200人。
徐朔千沒有要求未來把空間利用得淋漓盡致,畢竟這不是真的軍艦,未來也還會再繼續擴大,空間肯定足夠。
所以在一組一組套房之間,未來還設計了公共活動空間,包括食堂、洗衣店、理髮店、服裝店、超商等等,功能齊全,可以滿足上千人的日常需求。
未來再擴建的話,徐朔千希望能建立一條商業街,把電影院、籃球場、游泳池、KTV、酒吧等店鋪全部安排上,讓人們可以自由消費及簡單享受生活。
同時還要搭建一個巨大的陽光房,可以種植所有息壤需要的農作物,也可以充當人們休閒時曬太陽的休閒地。
總之,基本生存要保障,生活品質也要提上來。徐朔千自己也希望在海上求生的時候,可以過得舒服一點。
所有的東西需要一點一點慢慢搭建起來,就算擁有足夠多的晶片,搭建速度一日千里,也無法一口氣吃成胖子,在短短幾天就打造出一艘航母出來。
所以徐朔千的計畫是一邊航行尋找倖存者,一邊慢慢擴建息壤。他必須主動出擊,如果一直待在同一個地方等倖存者靠近,他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把300個居住單位全部填滿。
因此,在徐朔千把等待雷霆金槍魚的時間固定在一個月。
如果一個月下來還是等不到雷霆金槍魚,那他將主動離開,往大西洋移環的方向前進。
大西洋移環是如今的四大洋流之一,在中美洲完全被淹沒以後開始出現,最早只在百慕達區域形成一道環形運動的洋流。但隨著美洲大陸漸漸被淹沒,這一道環形洋流開始一邊自轉,一邊在大西洋各處移動,形成世界首例會整圈移動的洋流。
大西洋移環每時每刻都在移動,且毫無規律。只要在大西洋範圍內逗留3個月,至少會碰上一次大西洋移環。
徐朔千覺得,這種毫無規律的運動方式會非常容易碰到倖存者,在大西洋移環上,應該會有一些失去動力的船隻正順著洋流移動,在大西洋上流浪。